的热情,只能用奋斗的激情溶化阻隔在成功路上的冰雪。不能让执着演变成固执来僵化人的思维,只能让坚强化成力量去冲破惯性的封锁。
她不能让儿子安常如故地继续重复下去,得想更好的办法。
“没有什么好法子呀?”周丽蓉说。
“现在暂时没有,将来一定会有。”总相信有办法,人会变得乐观。
“俗话说得好,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。”实践是能力的良田,又是知识的粮食。
“那我们俩是两个臭皮匠顶一个司马光。”素芬继续说。“司马光小的时候砸缸,砸缸……缸,大缸,我们是不是找一个大缸?”
“找一个大缸来做什么?”创新总是不按套路,有违常理。
“一个很大的缸,它里面不要放水,把秋生放在里面。”思维只要被开启,方法会从思考中出来。
“不一定是一口大缸,也可以是其它的东西。要让秋生在里面学走路不轻易跌倒,即使是跌倒也能自己站起来。”智慧只要闪光,总能照耀人的心灵。
讲着讲着,两人相视一笑,好像是同时想到了什么。
“拌桶!”二人异口同声说出来。
拌桶专门是用来打谷子。一般成正方形,左右有一米五左右宽,上下有四五十厘米高,用木板砌成。竹篾子做得跟四周的木板一样高,在它的中心区圈成一个圆。秋生在里面走的时候就不怕跌倒;在向外面倒的时候有木板撑着,在朝里面倒的时候有竹篾子挡着,在往前后倒的时候可以用手抓住两边。
素芬的弟弟程素民把拌桶找来,把竹篾子编成;他用木板镶嵌在拌桶的底部,把竹竿钉在木板上,再把竹篾固定在竹竿上。
秋生被素芬放在拌桶里,他的一只小手放在拌桶的边上,另一只小手放在竹篾子上。他当然明白母亲的意思,果敢地跨出的一步,二步,三步……。
14
一个人如果不打开心门,陪伴永远是一种奢求;一个人如果不付出真情,打开心门一样逃不脱孤独。所以秋生不寂寞,对每一位见过他学走路的人,送以真诚的笑;对每一位来陪伴他的小朋友,投以诚实的目光;真诚可以换来友善,诚实可以得到温暖。
秋生被自己的母亲抱出来放在地上,踏出第一步,没问题;踏出第二步,也没有问题啦!
这让众人开心,在秋生能走第二步的成功里面有大家的付出;成功为什么受欢迎?成功让获得者满足,付出者开心。这让母亲释然;小孩学会走路的里程少一步,在奔向终点的努力中书写潇洒的一笔,在通往胜利的途中增添一面锦旗。这让飞翔的鸟儿停下来为他歌唱;歌唱他的不惧忧伤,斗志昂扬;歌唱他的不畏悲凉,勤奋坚强;歌唱他不会惆怅,一往如常!
关键是第三步?素芬的心跟往常一样,惴惴不安。假设秋生能顺利地迈出第三步,那么他学会走路的前方将会是一片坦途。
秋生迈出了第三步,关键的第三步!
令人惋惜的是,他摔倒了!
这就是现实,很残酷,却不能逃避。只有正视现实才能战胜残酷的侵蚀。
这就是现实,很无情,却不能漠视。只有面对无情才可能用爱把它变得温暖。
学会接受现实,才会粉碎在挫折之后的幻想,努力跨过缠绕在身边的围栏。
努力改变现实,才会让自己的现实与梦想越来越近,才可以闻到梦想彼岸醉人的芳香。
素芬拒绝别人在此时想把儿子扶起来的意愿,让秋生一个人自己爬起来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,但都有坎坷;跌倒是生命的必然,站起是人生的必需;在爬起来时,除了自己谁也不是最有力的支撑,除了自信没有什么是真正的鼓励,除了自力没有更好站起来的方式。不过秋生能爬起来吗?
能,一定能!素芬在心里对自己说。
的确是,秋生通过自己的努力,爬起来啦!
母亲的心里笑了,自己的儿子学会跌倒爬起来!
大家经过合议,用另外一种办法助孩子一臂之力。程素民砍来竹子,用短的竹子打两排竹桩,高度差不多及秋生的胸口,行距大约在五十厘米,在竹桩上绑起长的竹竿,做成一个双杠。素芬在繁忙中挤出一点时间,把秋生放在竹杠中间练习走路。秋生如往常一样在两条竹竿中间走着,一会儿朝前正着走,一会往后倒着走。素芬站在孩子的正面,看着他在两条竹竿的支撑下向自己走来,轻声地说道:“秋生,过来,妈妈在这里等着你。”
他听见妈妈在前面叫着自己,一步一步地迈向她,走到没有竹竿的支撑,依然跨向素芬,一步,两步,立刻是关键的第三步;上次是在第三步跌倒的,这次呢?不容素芬多想,秋生迅速迈出第三步,奇妙地,极其奇妙地,真是太神奇了,秋生这次并没有摔倒!紧跟着秋生迈出第四步,第五步,第六步……向缓慢后退的母亲奔来,直至投入素芬的怀抱,用头倚着妈妈的下颌。母亲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,如抱着人生的希望;女人抱着希望,在追求自我中会有明晰的方向;人有了方向,现实的怅惘可变为光明的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