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sp; “若于国有害……当变!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王安石的内心都是颤抖的。
在王安石的心中,早就觉得当今的赵国,弊病横生,如不变革,早晚必沦于秦国铁蹄之下。
但是这话,王安石不敢说。
想要实现心中的抱负,先决条件就是能够保住的性命。有命在,才能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理想,才能一步一步引导君王走向富国强兵的变革之路。
毕竟现在还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大王心中的想法。
如果突兀的提出变革理念,一旦激怒了这位年轻的大王,自己绝对手机难逃杀身之祸。
身死道消,还谈什么变革富强?
因此在王安石的内心之中,是不打算率先抛出自己的改革理念,而是中规中矩,一步一步的来。等一步一步摸清了大王的性子,再找机会慢慢引导着大王走向改革之路。
可是与这位年轻的大王交流这么几句,王安石的心中渐渐的出现了一丝震惊。
因为这位大王话里话外,竟然始终引导着自己往变革的方向走。
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,似乎在这位大王的面前并不讨喜。
难道,这位年轻的赵王,也想走改革之路?
王安石心中不由得打起鼓来。
如果赵王真的有意改革,那么对于自己而言,无异于如鱼得水一般,一切改革的政策推行起来,也会十分的顺利。
但是……
王安石暗自摇了摇头。
这种事情,毕竟是关乎到自己身家性命的大事,一定要谨慎行事才行,绝不能因为赵王的几句话,就急于表明自己的心际。
否则一步错,步步错,最终难逃万劫不复。
“既然于国有害,当变!那依先生之见,当如何变?”赵迁步步紧逼,寸步不让。
“这……草民不敢妄言!”王安石为求谨慎行事,故意摇了摇头,什么也不说。
“但讲无妨!”赵迁立刻摆手,一脸“看你有何高见”的架势。
“这……”王安石心中一阵纠结。
现在摆在王安石面前的,就是两难之境。
如果想要得到大王的重视,从而登上相邦之位,实现自己的抱负,那就要针对大王的提问,给出出色的答案。
但如果针对变革问题,畅谈自己心中所想,王安石却不确定这到底是大王的真心求教,还是大王在任命自己之前,对自己政治观念取向的一种试探。
如果大王锐意变革,真心求教,那与自己自然是一拍即合。王安石有信心保证,只要能得到大王的鼎力支持,自己毕定会带领赵国走向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峰。
但如果大王只是故意试探,心中偏于保守,并不想改革的话。那自己表露出自己的心际,那就只能是一个极为尴尬的结果了。
轻则被驱逐出宫,在赵国永无出头之日;重则,说不定就会直接被大王退出宫门外斩首!
王安石一时间万分纠结,只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学习都寒窗苦读都付诸了东风流水。
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,误了这么长时间的大道,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告诉过他。
面对这种两难的境地,到底该如何抉择!